词典网 > 诗文 > 郎士元的诗 > 柏林寺南望

柏林寺南望

[唐代]:郎士元

溪上遥闻精舍钟,泊舟微径度深松。青山霁后云犹在,画出东南四五峰。(东南 一作:西南)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还在溪上航行,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。停船拾阶而上,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。
雨后初晴,山色青翠,白云悠悠飘荡。眺望西南,四五青峰,更加郁郁葱葱,犹若刚刚画成。

注释
遥:远远地。闻:听见。精舍:佛寺,此处指柏林寺。
泊:停船靠岸。径:小路。度:度过,越过。
霁(jì):雨止。
东南:一作“西南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6262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229

鉴赏

 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,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。恰如刘熙载所说:“画出者必有主峰,为诸峰所拱向;作字者必有主笔,为余笔所拱向。……善书者必争此一笔。”(《艺概·书概》)此诗题旨在一“望”字,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。诗中所争在此一笔,余笔无不服务于此。

  诗中提到雨霁,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。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,却饶有雨后之意。那山顶佛寺(精舍)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,俾人“遥闻”,与雨浥尘埃、空气澄清大有关系。未写登山,先就溪上闻钟,点出“柏林寺”,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(“遥听钟声恋翠微”)。这不是诗的主笔,但它是有所“拱向”(引起登眺事)的。

  精舍钟声的诱惑,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。曲曲的山间小路(微径)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(次句中只说“松”,而从寺名可知有“柏”)林里穿行,一步步靠近山顶。“空山新雨后”,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,使人感到清爽。深林中,横柯交蔽,不免暗昧。有此暗昧,才有后来“度”尽“深松”,分外眼明的快意。所以次句也是“拱向”题旨的妙笔。

  “度”字已暗示穷尽“深松”,而达于精舍──“柏林寺”。行人眼前豁然开朗。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“青山”。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,此时“青”字突现,便使人眼明。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。“霁后云犹在”,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,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,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。此句由山带出云,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。

  三句写山,着意于山色(青),是就一带山脉而言;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,着眼于山形,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。峰数至于“四五”,则有错落参差之致。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,峥嵘的山峰犹如“画出”。不用“衬”字而用“画”字,别有情趣。言“衬”,则表明峰之固有,平平无奇;说“画”,则似言峰之本无,却由造物以云为毫、蘸霖作墨、以天为纸即兴“画出”,其色泽鲜润,犹有刚脱笔砚之感。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,而且传出“望”者的惊奇与愉悦。

 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。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,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;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,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。因而这里的“点睛”,有赖前三句的“画龙”。用刘熙载的话说,那就是,诗人“争”得这一笔的成功,与“余笔”的配合是分不开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 等 .唐诗鉴赏辞典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3年12月版 :第644-645页 .

郎士元简介

唐代·郎士元的简介

郎士元

郎士元(生卒年不详,一说727年—780年?) ,字君胄,唐代诗人,中山(今河北定县)人。天宝十五载(756)登进士第。安史之乱中,避难江南。宝应元年(762)补渭南尉,历任拾遗、补阙、校书等职,官至郢州刺史。郎士元与钱起齐名,世称\"钱郎\"。他们诗名甚盛,当时有\"前有沈宋,后有钱郎\"(高仲武《中兴间气集》)之说。

...〔► 郎士元的诗(77篇) ► 郎士元的名句(4条)

猜你喜欢

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

唐代李白

敬亭一回首,目尽天南端。仙者五六人,常闻此端盘。溪流琴高水,石耸麻姑坛。白龙降陵阳,黄鹤呼子安。羽化骑日月,云行翼鸳鸾。下视宇宙间,四溟皆波澜。汰绝目下事,从之复何难?百岁落半途,前期浩漫漫。强食不成味,清晨起长叹。愿随子明去,炼火烧金丹。

海陵四咏 其三 古柏林

清代许传霈

虎踞龙盘回绝尘,何年古柏接东邻。寺僧作友枝皆杖,地脉钟灵树亦神。

阅世已多甘老牖,本心未昧独长春。莫言涧底松常郁,一样洪钧就屈伸。

秋晚潞河南望

明代苏葵

秋晚空惊世事乖,暮鸦添恶上孤怀。静知方好无汤咽,醉觉愁闲有力排。

啼月雁声投楚泽,凋霜柳色接秦淮。行人归计浑无定,目断梅关万仞崖。

终南望余雪 / 终南望残雪

唐代祖咏

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

晚投遇真宫行二十里松柏林下

明代区大相

新甫千年柏,西湖九里松。共阴白石路,来接紫霞峰。

风韵笙簧杂,岚光衣袖重。金膏遥可饵,时为制颓容。

过铜陵南望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

宋代晁补之

云端忽露碧孱颜,如髻如簪缥缈间。惊骇舟中齐举首,不言知是九华山。

兖州东南望孔林居人谓之夫子冢云在九龙山下其山九峰故名

明代程敏政

阙里何年到,匆匆一望间。人言夫子冢,正在九龙山。

偕芍坡绣以游赵州柏林寺用昌黎山石韵

清代王汝璧

水光定相何精微,咫尺万里洪涛飞。龙腾凤翥永兴笔,率更太瘦常山肥。

千秋书画此双绝,吴仙名字还依稀。柏林老佛去已久,茶香尚可疗朝饥。

雏僧八十瘦如鹄,坐看冻晷关柴扉。松明活火烧石鼎,满庭柏子香霏霏。

曼殊宝地花没膝,诸天龙象纷成围。笑我枯肠自搜索,霅然风雨生裳衣。

从游倜傥得二子,如出洼水新受鞿。乘风破浪自兹始,瀛海荡荡相依归。

柏林寺南望

唐代郎士元

溪上遥闻精舍钟,泊舟微径度深松。青山霁后云犹在,画出东南四五峰。(东南 一作:西南)

华山南望春

唐代朱景玄

灵岳多异状,巉巉出虚空。闲云恋岩壑,起灭苍翠中。皓气澄野水,神光秘琼宫。鹤巢前林雪,瀑落满涧风。春尽花未发,川回路难穷。何因著山屐,鹿迹寻羊公。